四大優先 (1989)

四大優先 (1989)

謝長廷從1989年參選立委時,基於「共生」的理念,提出「台灣優先、文化優先、環境優先、弱勢優先」四大優先理念,經過多年驗證,這正是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社會公義、環境保護三角平衡,形成幸福經濟的重要主張。


一、台灣優先: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不管是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東南亞新移民,都有各自原生族群或國家的文化情感,台灣優先不排斥各種文化的族群,也樂於和中國或其他國家分享成功經驗,但是當政治或國家利益與臺灣衝突時,則必須以臺灣土地的人民與利益為優先。

EPSON scanner image

臺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紐約遊行。(1991,圖片來源:《謝長廷人生這條路》第22-23頁)

二、文化優先: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組成的社會,多元文化是臺灣的寶藏,因此,當經濟發展或工程建設與文化牴觸時,必須以文化保存為優先。例如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高雄車站要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時,面臨舊的車站主體要如何處置的問題,謝長廷認為舊的高雄車站除了是日本時代的古蹟之外,同時也是許許多多高雄人生活、成長、戀愛記憶的一部分,因此決定要將車站暫時遷移,待工程完工,再將車站主體遷回原位。而當市府對外發包遷移車站工程時,則是由保留高雄車站藍圖的日本工程公司得標,成為高雄車站遷移工程的一則佳話。

高雄火車站遷移。(2002,圖片來源:台灣鐵路管理局)

三、弱勢優先:

相對於大型企業,許多中小企業、農民、勞工在臺灣經濟轉型的時代來不及跟上腳步,沒有得到經濟起飛的利益,如果同時沒有得到政府的照顧,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時候,政府就要制訂合理的社會福利制度,預防貧富不均,使弱勢者能得到基本的生活與尊嚴,有錢人不用擔心因為稅制加重而吃虧,因為社會安定的存在對有錢人來講就是最好的保障。

EPSON scanner image

謝長廷主持福利國公聽會。(1989)

四、環境優先:

臺灣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曾經為了工商發展而產生許多汙染,破壞了我們生活的土地,同時讓許多人的健康受到威脅。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停止經濟開發再度破壞環境,當開發與環保衝突時,必須以環境優先。例如核發電產生的核廢料以及潛在的核電廠意外危機,即是臺灣目前最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當核電廠發生意外時,不論貧富貴賤,沒有人可以倖免於難。

戒嚴時期謝長廷參與第一次反核遊行。(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