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基本理論 (1986)

新文化基本理論 (1986)

謝長廷於1986年市議員選舉提出「新文化」的概念,並於1995年將其論述集結出書,書名《新文化教室》。書中分析了臺灣的社會的普遍現象,以及背後的原因,展現細膩的洞察力,以及宏觀的思想深度,並畫出臺灣如何從陳腐的舊文化走向新文化的藍圖。

《新文化教室》一書分為五大講:

台灣的舊文化與新文化

第一講首先剖析臺灣現實文化的醜陋面,深入理解到,許多看似病態醜陋的行為,其實是動亂與壓迫後,在不健康的制度與文化中生存、突破的無奈或必需。對此,謝長廷指出某些不道德背後的理性,以及某些道德背後的非理性,提出以動態道德觀來看待這些行為。論述結合哲學與社會學,也相當符合發展心理學。

此講並提倡建立一套尊重生命的價值觀,「新文化」核心就是「合作共生」:一個社會如果是逐漸往共生的方向接近,就是朝文明的方向移動,也是進步的社會;如果是往相反的滅絕方向移動,這個社會就是不進步,甚至是野蠻的社會。

台灣政治的文化觀察

第二講將前一講的文化論述應用於政治觀察,談到戒嚴的文化後遺症,歷史不幸造成的陰影,公權力墮落的惡性循環,以及人民在群眾運動以外的自救。謝長廷提倡,社會改造必須先對許多現象重新定位,堅定反對「反理性」的惡性行為,但以建立良性循環的文明制度來消除看似不道德的扭曲自救行為,進而創造「共生」的新文化。

台灣命運共同體、台灣優先與社區主義

第三講談到臺灣社會的重建與再生,其中整理1987年已提出的「台灣命運共同體」概念,也詳述社區主義的實踐,作為建立信任的基礎。

國民黨、民進黨與新黨

第四講討論臺灣政黨政治方向,並預測當初主要三黨的未來發展,其中不少在後來實現。

廿一世紀的台灣政治

最後一講討論世界的大趨勢,臺灣政治的展望,臺灣與中國的互動,以及臺灣在國際舞台可能的角色。

結語後六個附錄,收集了過去在平面媒體發表過的相關文章。許多分析與見解仍適用於現在的臺灣,相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