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5/06/11 屈原的符號價值:節日與去商品化的誘惑

作者: 新文化編輯部
最近台灣新增國定假日的議題引發不少討論,有人擔心勞動成本提高、企業壓力加劇,有人說多放假理所當然。因此我們是不是該用雙重視角來看放假這件事?
 
從法國社會學者Jean Baudrillard 在《消費社會》中的觀察,現代社會的運作早已脫離傳統以「生產」為核心的邏輯,而是進入一個「消費」主導的時代,核心已不再是生產本身,而是符號與消費行為所構成的社會秩序。在他看來,消費不只是對商品的實用性需求,而是一種意義的生產—我們透過對物的選擇與展示來建構自我認同,參與社會分類。因此,假期所釋放的閒暇時間,不只是「休息」的機會,更是讓人們投入於符號消費、休閒、旅遊、文化活動等象徵性實踐的空間。這些活動不僅強化了消費的文化機制,也成為現代資本主義再生產邏輯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來看,假期並非生產的對立面,而是消費社會必不可少的齒輪。人們不再只是為了基本生存而工作,而是透過消費行為來建構自我、尋找意義與社會連結。在這個前提下,「放假」不只是休息日,更是激發消費、刺激內需的引擎。
 
與此同時,福利社會學中提出的「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概念也提醒我們,理想的社會政策應該讓人們的生活品質不再完全仰賴市場機制。放假提供的正是這樣的喘息空間,讓人們暫時脫離生產線的規訓,擁有選擇如何使用時間的自由,也更可能參與文化、娛樂、旅遊、餐飲等多樣化的經濟活動。因此假期不僅是對勞工的保障,更是推動內需、創造服務業循環的關鍵機制。多放假可以是一種對當代經濟邏輯的聰明回應。
 
然而,支持多放假的聲音與民意,也不應忽略潛藏的反面風險。有人指出,台灣近年來的假日總量,在東亞已屬偏高,若缺乏長期的節奏管理與勞動倫理的配套,反而可能導致整體社會節奏鬆散,甚至出現「假期依賴症」的現象。尤其西方作為我們年輕世代的「榜樣」,早已對類似問題爭論不休。過度沉浸於假期所象徵的自由與個人情緒抒發之中,容易造成一種過度象徵化的生活態度—追求意義與自我感受凌駕於現實責任之上,反而削弱了面對困境的韌性與行動力。
 
這種由符號與情緒所構成的「虛擬滿足」,正是 Baudrillard 也曾提出的現代社會危機—人們被擬仿(simulation)與擬像(simulacra)所主導的消費體系所馴化,不再深究現實結構的矛盾與個人義務。結果是,部分年輕人容易產生與現實嚴重脫節的期待,形成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心態,對勞動缺乏投入感,對未來缺乏長遠規劃。在過度真實的自證自明當中,社會經濟的糜爛已初見端倪。這種以符號為導向、以個人感受為核心的價值系統,若未能有效回歸公共倫理與家庭責任,將導致社會整體的連帶結構崩解。在缺乏自律與責任感的情況下,對假期的追求將不再是對人性尊嚴的彰顯,而成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最終導致的,不僅是享樂主義與生產力的喪失,更是公共政治的淪喪與社會信任的瓦解。
 
台灣不像是老牌的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坐擁殖民時期累積的龐大遺產,作為其民主社會持續推動勞動去商品化的底氣。作為後進發展國家,台灣終於可以在被西方長期壟斷的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每一代台灣人胼手胝足的原始累積、生生不息的創新,以及走出世界的勇氣。當然耽溺於放假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忘記,當今每多一天的休息與放縱,都是由前輩們的刻苦精神與勤儉美德所成全。
 
最後,我們謝謝屈原讓我們反思這麼多。擔心多放假會拖累經濟,這種考量是合理的。而現實亦提醒我們,當代是一個以消費為推動力的社會,意義與情感已不只是工作的附屬品,也可以是生活的核心。若僅定睛於意義與情感、罔顧現實,而將主體推上認識論的寶座,最後很遺憾地,也只是陷入個人主義式的寂寞循環論證:激情之後,沒有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