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 新文化談議題
最新文章
2025/06/11
世代觀察:從「No Work, No Life」到「工作不等於人生」
作者: 新文化編輯部
一、世代定義簡析
世代 / 出生年 / 年齡範圍(2025年)
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 1946–1964 / 61–79 歲
X世代(Generation X)/ 1965–1980 / 45–60 歲
Y世代(Millennials)/ 1981–1996 / 29–44 歲
Z世代(Generation Z)/ 1997–2012 / 13–28 歲
二、世代職場觀念解析
(一) 嬰兒潮世代:「No Work,No Life」的實踐者
成長於戰後台灣經濟復甦與快速成長期,嬰兒潮世代普遍擁有「以公司為家」的職場認同。他們重視穩定、忠誠與責任感,多半在同一家公司服務數十年直到退休。對這一代人而言,職場不只是謀生工具,更是一種身分與存在價值的象徵。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便曾直言:「我年輕時沒聽過什麼 work-life balance,因為 if there was no work, there was no life。」這句話既點出了當年職場文化的價值觀,也映射出這一代人將「工作」與「生活」畫上等號的心理狀態。
(二) X世代:務實與適應力的代表
X世代經歷了台灣由農業轉型工業,再躍升資訊經濟的黃金年代。他們獨立性強,願意配合企業目標而調整生活安排。升遷與待遇是他們努力工作的主要動機,在犧牲之餘,他們也懂得衡量「投入與報酬」的平衡。
X世代會為了升遷而主動爭取表現機會,也願意延後享樂、犧牲假期來換取長遠報酬。他們信奉:「責任先來,加薪才會到來」,是一個兼具責任感與實用思維的務實世代。
(三) Y世代:策略性虧損的一代
又稱「千禧世代」,在數位浪潮起飛成長。他們充滿自信、具國際觀與企圖心,卻也面臨升遷困境:上一代尚未退休,管理階層空間有限,導致他們「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夾層位置。
與X世代不同,Y世代重視的是「職涯整體投資報酬率」。他們會短期忍受低薪或加班,期待透過績效換取跳槽機會,達成自身職涯的快速進階。有人形容他們是「為老闆賣命的最後一代」,既能配合體制,也懂得尋求出路,是一個聰明地「佈局未來」的過渡世代。
(四) Z世代:多元與彈性成為新常態
Z世代是真正的「數位原住民」,從小接觸網路與社群,成長於資訊爆炸、疫情與斜槓興起的時代。他們強調自我實現、彈性與創造力,相較前輩更不願將全部心力投入於單一職位或公司。
Z世代對「傳統職場忠誠」的需求較低,但並非不努力。只要能清楚知道目標與評價標準,他們願意全力以赴;他們熱愛透明管理、渴望參與決策,也樂於結合自己的興趣(如經營社群、自創品牌)來尋找職場成就感。
與其將他們標籤為「草莓族」,不如理解他們背後的世代背景與價值邏輯。成功的管理策略,不是用舊制度壓新世代,而是設計出能讓Z世代「邊自由邊負責」的工作場域,促成世代共融。
三、四代共事的挑戰與契機
四代同堂的職場現象已成現實。當不同世代在價值觀、溝通方式與工作動機上產生落差時,企業管理層與政策制定者必須跳脫「對立論述」,轉而尋求「互補策略」:
對嬰兒潮與X世代:給予尊重與歷練傳承的舞台,發揮穩定與經驗價值。
對Y世代:提供具挑戰性的專案與跨部門歷練,打破升遷瓶頸。
對Z世代:設計透明、公平、有彈性的制度,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企業成長。
四、結語 從世代差異走向世代合作
職場不再是單一世代的舞台,而是一場橫跨不同價值觀的多元共舞。從「工作即生活」的嬰兒潮世代,到「工作不等於人生」的Z世代,我們看見的不只是觀念差異,更是關於台灣經濟、文化與人力資源結構演變的縮影。
在多世代共存的職場中,懂得欣賞差異、調整領導方式,正是讓組織穩定成長的關鍵。互相理解與尊重,不只是管理者的責任,更是提升人才培育的關鍵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