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希望所有企業皆是社會企業,所有企業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 沈煒庭 (新文化工作坊學員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一樣能夠靠企業本身自給自足,社會企業兼具了「獲利」與「公益」、符合「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原則。它的基本精神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能做好事」,因此被視為救世良方,政府單位相信社會企業可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問題,讓公部門、私部門、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大眾彼此相依,進而創造各方的利益與價值,而且可自給自足,政府單位不需要負擔多餘資金,然而,真的是如此嗎?社會企業其實面臨許多困境。

母語教育並非你想的簡單

作者: 新文化編輯部

台灣最以引為傲的是多元化的族群,我們能容納多元的聲音,卻從教育上讓下一代排斥其他語言的存在。

消失的承擔教育

作者: 許隱騰(東海大學政治系)

普世的教育想用他人的例子來激勵孩子,然而,簌簌間聽進耳中的多半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你不夠好。天賦,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九篇不同的案例中,筆者感觸最深的一篇。

根、土地,山與水─原住民的自我

作者: 許隱騰(東海大學政治系)

面對自身文化的被抹煞,原住民以往總以弱勢的身份請求協助,現在,該是他們勇敢發聲了,用自己的力量向社會抗爭,重新找回屬於原住民的權益,找回那份對土地的尊重。

愛情與麵包的戰爭—如何看待台灣藝人面對台獨風波

作者: 郭致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所)

隨著越來越多的台灣藝人前去對岸發展,中國的統戰戰略卻也越來越強硬。除了在節目上逼迫要以「中國台灣」介紹自己之外,更在許多地方要全面封鎖有關「台獨」等相關事蹟或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