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泰國學生觀點>>台灣學生要走出去 開創南向新局面

作者: 林漠發(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台灣政府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是不錯的機會,但台泰官方交流程度仍需視泰國政局而定。恢復選舉代表著民眾可以監督政府,即便制度上還是無法讓民眾參與太多。但政府至少願意聆聽民眾的聲音,為人民做事,解決民生問題。

希望所有企業皆是社會企業,所有企業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 沈煒庭 (新文化工作坊學員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一樣能夠靠企業本身自給自足,社會企業兼具了「獲利」與「公益」、符合「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原則。它的基本精神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能做好事」,因此被視為救世良方,政府單位相信社會企業可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問題,讓公部門、私部門、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大眾彼此相依,進而創造各方的利益與價值,而且可自給自足,政府單位不需要負擔多餘資金,然而,真的是如此嗎?社會企業其實面臨許多困境。

母語教育並非你想的簡單

作者: 新文化編輯部

台灣最以引為傲的是多元化的族群,我們能容納多元的聲音,卻從教育上讓下一代排斥其他語言的存在。

消失的承擔教育

作者: 許隱騰(東海大學政治系)

普世的教育想用他人的例子來激勵孩子,然而,簌簌間聽進耳中的多半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你不夠好。天賦,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九篇不同的案例中,筆者感觸最深的一篇。

根、土地,山與水─原住民的自我

作者: 許隱騰(東海大學政治系)

面對自身文化的被抹煞,原住民以往總以弱勢的身份請求協助,現在,該是他們勇敢發聲了,用自己的力量向社會抗爭,重新找回屬於原住民的權益,找回那份對土地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