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09/27 母語教育並非你想的簡單

作者: 新文化編輯群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思維的結構,記憶與認知的基礎、認同的記號,身份的表態、能力的判定線索、現代社會求學求職的工具、競爭的利器。語言就像制服般,可以禦寒、美觀、禮貌、身份等等功能。但是衣冠是隨時可以替換的,語言卻是成長期過後,一輩子沒辦法改變的。尤其欲達成傳承本土文化,唯有大力從「鄉土語言」著手,再不重視族群語言,則「本土文化」有滅絕之虞,各個族群將有「認同」與「歸屬」的危機,目前台灣的平埔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台灣近代史的觀點來看,台灣各族群的母語,在統治者有意的漠視及摧殘的政策下,至少有上百年來,從日據時代皇民化的「國語家庭」政策,到終戰後國民黨所推行的「國語」政策,導致今天各族群的「語言」奄奄一息的慘狀。

高雄市市長參選人韓國瑜日前卻提出母語在家學的政見,校園推動中英文雙語教育,母語在家裡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學,並主張將母語經費改為獎金,父母親在家教得好的、通過檢定再發放獎金。韓國瑜說:「高雄要變成全台灣第一個在學校教中英文,母語對不起,請你回家學。不要在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在學校教母語,我們必須在學校就講中英文,雙語教育,這是我要推動的,我一定會推動。」

這樣的言論,跟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政府有何不同,台灣最以引為傲的是多元化的族群,我們能容納多元的聲音,卻從教育上讓下一代排斥其他語言的存在。





母語是祖先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語言,它包含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習俗,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和連結自己與族群關係的重要脈絡。簡言之,語言的消失,不只剪斷個人與族群文化的臍帶。過去由於遭受禁止,如今又沒有正規常態的教學,致使一般人對母語幾乎是無知的。

母語長期受到漠視與扭曲,甚至下一代大多數的孩子一景聽不太懂了。顯然搶救母語就是要在學校實施正規教育,並且喚醒國人對母語文化重要性的認知,卻有市長參選人意圖將母語教學帶回家,讓那些家裡長輩凋零、甚至是沒有語言環境的孩子,更沒有地方學習自己的語言。

 

由於政治環境的改變,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族群都意識到「母語文化」的重要性,所謂「本土不土,民俗不俗」,重視並發揚本土文化已成為一種主流價值試想,今日的教師大多數仍能操「母語」,欠缺的是標音及方言特用字的辨識;只要經過短期的訓練就可上場了。比起五十年前臺灣的「國語」師資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體制下,會的主流價值是實用與功利為導向,而身為孕育文化的教育大業來說,文化的價值要靠教育當局制定政策來把關。「母語」的重要性正表現在文化的功能上。因此有母語課程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