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08/22 消失的承擔教育

作者: 許隱騰/東海大學政治系
“我做過一個不很嚴謹的調查,在我接觸過的第六、七位十位學生當中,我問了至少一半,最討厭大人們對你們做哪些事情?結果令我十分意外,縱然這些學生的性別、個性、在家中的排行、父母的社經地位、居住環境等等均不相同,他們的回答倒是有些一致:「比較吧,最討厭父母拿我跟別人一起比較了」,有的學生說得更仔細一點:「如果比較的對象是手足,又更討厭了。因為你必須跟你的手足住在同一個屋簷底下,朝夕相處,怎麼躲也躲不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p166
 
父母「見賢思齊」的心態大同小異,不外乎某某親戚家的兒子今年又考上了哪間普遍被社會認同的明星學府,又或者每年放榜之際,報章雜誌上屢見不鮮的教育文案。普世的教育想用他人的例子來激勵孩子,然而,簌簌間聽進耳中的多半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你不夠好。天賦,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九篇不同的案例中,筆者感觸最深的一篇。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適性發展,橫豎仍在一念之間,一派的人覺得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取得最高的分數,而是將天賦發會到極致;另一派則認為就算讀書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但是在台灣或許它是最容易的生存之道。承擔孩子未來的所有,是台灣社會中,父母難以抹去的標籤,文中紀媽媽(後面那一派)對作者的一席話:「妳自己不也是拿了很漂亮的學歷,所以我才願意給妳這麼優渥的薪水,我希望小孩子能跟妳一樣,賺錢的方式比別人輕鬆」,多麼耳熟能詳的一段詞句啊!就如同被虛擬的利刃刺穿胸膛雖看不見傷口,胸口卻隱約疼痛,就算你認為這是錯的,但是你能苛責嗎?截然不同的家長、兩種不同想法的教育過程,對與錯用什麼方式衡量?沒有答案,但都是父母對孩子超然的愛與承擔。

承擔與選擇是相生的字詞,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承擔甚至被視為長大了的條件。當補習班高舉著紅榜的大旗、家教每小時上看1500,甚至當教育官員開口閉口就是補救教學時,那我們的正規教育途徑呢?父母教育的責任呢?換個角度來說,當社會仍然期許當兵能讓男孩變成男人、生小孩是女人的必經過程時,是否該舉手發問?問這個社會、所有肩負教育的人,你們是不是忘記教人承擔了?期許人在某一個階段瞬間長大,不也就是否定了他之前的所有教育過程。作者的人生,也沉沒在當初被期待選擇法律系的漩渦當中無法自拔,但作者透過別人的話語點出:「選擇什麼樣的未來與誰都無關,最大的關鍵還是自己,就算當下選擇的餘地不大,還是能夠選擇。可是你掙扎了嗎,你放棄了,為什麼?我們都怕人生出錯,卻又怕出錯時沒有人承擔責任」。一代接著一代,我們回頭望,埋頭書海的結果,竟是順從的填了一個看似吃的飽的系所。這或許是現在台灣教育所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順從到不用承擔,然而,不懂承擔,又何來選擇呢?
 
未來的航向,好似被鎖上的舵一般,直直地,眼前風平浪靜、海天一線,但我卻喜歡沙漠給人的窒息感,誰在乎呢?前面八篇細數著作者歸納出的教育典範,文末仍留給自己些許的篇幅,作者並沒有給予每個案例強加是非的觀念,但仔細躊躇於作者的文句間,仍然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答案,在某些環節緊緊相扣,甚至形成對照,卻又看似獨立。如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像但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