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08/15 我們不曾真正看懂展覽

作者: 子沉
身在博物館與美術館林立的台北,有很多展覽能提供民眾去觀賞。而什麼樣的展覽又會吸引你去觀看呢?是好拍文青的松菸華山文創區、以國寶著稱的的故宮、還是讓你看不懂的現代美術館呢?
 

                                                      ▲展覽不只表現作品本身,還有空間的氛圍。
    在去觀展前,在觀看展覽,到底要看什麼?在看展覽時,應該要著重在「只有在展場才能感受到」的事。之前的文章曾提到過,看展覽主要是為了改變自己對美的感受性,累積自己對於美的判斷基準,必須去體會在展場實際與作品面對面的獨特「臨場感」。就像是去聽現場演唱會時,也是在感受現場的氣氛,應該不會在現場去認真思考歌唱技巧或是演奏技術的問題(當然專家某種程度可能會)。
 
    筆者曾在台北美術館觀看雙年展時,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個堆滿毛線球的房間裡尋找一條24k純金項鍊。這個展品想要讓你看見,大眾對於價值這件事有不一的解釋。有人樂在尋找的過程,也有人不斷挖掘希望能獲得獎品。展覽現場就像是期間限定的演唱會一樣,錯過就沒有了,就算是巡迴演唱會,也不可能每場都一模一樣。


              ▲蘇拉西.庫索旺這件表演裝置作品聚焦於消費主義,探討全球經濟和物質價值
 
    現代人身邊充斥太多影像(印刷品、網路、電視…),而導致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來都是自於「五感闕如」的體驗,這豈不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對於感受美這件事,或許是不需要去「懂」的。但對於作品要講什麼內容、表達得成功與否,展覽形式如何能加強觀者接收到的訊息,則是需要相當程度的思考或研究,才能得到結論的,而這也會隨著觀看更多展覽有更多不同的新見解。而要如何能完整敘述表達自己的感受,則是需要大量的練習。
 
   因此對於觀看展覽,你也許可以者這樣做練習: 

訓練自己美感的領悟力:
看展是需要高度的集中力,因為觀展過程是細心且緩慢咀嚼展品給你的感動,相當耗費精神的行為。讓你在看完展之後感動心情上的滿足。
而當看到不理解其含義的作品時,先不要急著想理解作品,像是看說明文字或是聽導覽等。一開始先觀察再慢慢咀嚼。
 
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
藉由觀察展覽作品和展場,並運用自己目前的知識,嘗試去分析展覽的構成和作者意圖,以及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而非作者)說了什麼」
 
轉換輸出成文字:
將心得轉換成文字,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理性思考」得到的部份想法,並練習用文字或語言這些「我們較熟悉的文法」轉譯表達出來,透過這個過程才能將「想法」如此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某種程度這是一種創作的機制),並且同時也可以讓你對整體展覽印象產生長期記憶的效用。更重要的,是在之後還能重新再檢視這些「自己曾經歸納出的(階段性)結論」,才有機會讓自己思考模式的深度與廣度更進一步。但必須了解的是,即使做了這些,都絕對無法取代「感性觀看」的經驗,也是不論再怎麼詳細描述展覽內容,都絕對無法傳達到的部份,是只有親自去過展場的人才可能會擁有的體驗。
 
既然我們活在這個時空,能親眼看到「栩栩如生」的展覽不是應該更讓人感到興奮、更有親自去體驗的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