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12/28 「真理」與「愛國」孰重孰輕?

作者: 謝佩芬(謝佩芬 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公共政策碩士)
去年9月13日,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宣布,將邀請雀兒喜.曼寧(Chelsea Manning)成為秋季的訪問學人(或稱客座教授),引發了廣大爭議。

Manning 是前美國陸軍上等兵,負責情報分析的工作,本名為布雷利.曼寧(Bradley Edward Manning)的她,也是一位變性人。她於 2010 年時,因涉嫌將美國政府的機密文件外洩給「維基解密」,遭到美國政府逮捕,並因洩密罪遭判刑 35 年。2017年 1 月受歐巴馬特赦減刑,5月剛出獄,總共服刑7年。

Chelsea Manning
► 

Manning 即將在哈佛擔任訪問學人一事公布後,各界譁然:很多人認為,哈佛大學不應該為一個「叛國賊」背書。歐巴馬時代的中情局副局長 Michael J. Morell辭去他在哈佛的訪問學人一席,以抗議哈佛的此項決定。現任中情局局長、同時也是哈佛校友的Mike Pompeo指控Manning為「叛徒」,並取消了他原訂在哈佛的演講以表抗議。哈佛甘迺迪學院隨後宣布取消Manning的訪問學人資格。但此一決定又招來新一波的爭議,很多人開始批評:哈佛大學不應該屈從於中情局的壓力。

Manning 成為「哈佛最短命的訪問學人」一事,反應了哈佛校園中的兩個最高價值──「學術真理」和「愛國精神」──的衝突。要探討哈佛校園的價值體系,「校訓」可說是最直接的切入點:相較在台灣,許多學生直到畢業,恐怕都還不知道自己學校的校訓為何,哈佛的校訓「真理」可是鑲嵌在哈佛校徽中、在校園中隨處可見、教授與學生朗朗上口的信條。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支撐下,這股對追求真理的執著,激發出各種新穎的思想與理論,也打造出一個孕育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校園。從哈佛大學對追求真理的執著、對各種正反思辨的鼓勵,以及普遍存在於美國高等學府中的自由開放思潮來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甘迺迪學院一開始會認可 Manning成為訪問學人── Manning在洩密行為中所主張的正義觀、她在獄中受到的虐待、她跨性別的自我認同等方面,她都是一位具高度爭議性的人物──而越具爭議性的人物,越有學術上深入討論的價值。

然而,哈佛身為世界第一學府,除了「真理」之外,還保有「領導」(leadership)與「愛國」(patriotism)的傳統。這兩個傳統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所謂的「領導」,不只是位居高位的表象,而是以為國犧牲奉獻的代價所換得。在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是受頒「國會勳章」,而歷來國會勳章的受獎人中,除了畢業自西點軍校與海軍學院的職業軍人以外,就以哈佛畢業生佔最大宗──哈佛「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自不待言。哈佛大學的多數學院另有自己的校訓,而這些校訓往往與哈佛大學「領導」的傳統不謀而合。
 
Manning 身為美國軍方情報分析師,卻先後將幾十萬份的機密情報洩漏給媒體。儘管她主張自己是在「揭露戰爭的不義」,但她也因此背叛了自己曾宣示效忠的誓言,更可能使許多軍情人員陷於危險之中──面對這樣一個「反面教材」,也難怪政治立場彼此相異的前後任中情局官員,會聯手反對她擔任哈佛的訪問學人。

然而,哈佛的決定錯了嗎?是哪一個決定錯了呢?想必每位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對哈佛大學而言,Manning事件反應了兩大價值的衝突:儘管 Manning的加入,勢必在校園中引發一連串關於國家機密、人權保障、性別認同的激烈辯論,為學術思辨添加新的柴火;但當哈佛大學的兩支傳統互相牴觸時,如今看來,哈佛最終還是優先選擇了其「領導」與「愛國精神」的傳統。每個人都可以因為對 Manning 的好惡,而評價哈佛的決定。但如果我們要了解美國最高學府的辦學精神,甚至廣義點來說,「美國菁英」們普遍信仰的價值──則我們必然無法忽視哈佛如今這個決定,背後所代表的價值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