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12/12 「假新聞」的威力:以美國為例

作者: 謝佩芬(謝佩芬 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公共政策碩士)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他常掛在嘴邊的「假新聞」一詞,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柯林斯英語辭典更將「假新聞」選為2017年年度代表詞。儘管川普口中的「假新聞」指的是自由派媒體對他的負面報導,但更嚴重的「假新聞」問題,則在於「通俄門」(Russiagate)——俄國政府透過「假新聞」,有系統地干預、甚至破壞美國的民主政治。

其實,從蘇聯時代開始,莫斯科就藉由製造假新聞來干擾各國人民對美國的信心。1980年代,蘇聯情報單位透過媒體,宣稱愛滋病是美國五角大廈研發的生化武器;蘇聯內部將這個謠言命名為「感染行動」(Operation INFEKTION)。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相信愛滋病是美國政府的陰謀,可見假新聞的威力有多強大。

現代社群媒體興起後,假新聞的傳播比冷戰時代更為容易;它對民主社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更為具體。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網路謠傳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在華府一間披薩店的地下室,經營未成年少女的色情影帶與人口販賣。儘管這則假新聞荒謬至極,但許多美國人隨即打電話到披薩店抗議、恐嚇,甚至還有遠從外州前來的「正義人士」到披薩店開槍,幸好無人傷亡。這齣「披薩門」(Pizzagate)鬧劇,將假新聞在社群媒體時代的殺傷力,展露無疑。

2018年3月號「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蒐集2006年至2017年、共計約12萬6千則的推特新聞發現,假新聞遠較真相傳播得更遠、更快,也更深入,其中尤以假的政治新聞為最;就內容而言,假新聞則比真相更新穎、更能使人感到恐懼、噁心,與驚訝。並且,研究者還發現,假新聞得以迅速傳播的最大元兇,並非一般認為的網路機器人或演算法,而是網友大眾。

美國「假新聞」的社會亂象與科學論據,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首先,儘管有些假新聞意在支持或打擊特定政黨或人物,但更多假新聞的目的在於「製造混亂」與「打擊人民對特定國家、社會或民主體制的信心」;蘇聯的「感染行動」,即為一例。其次,威權國家把假新聞當作干預他國政治與社會的工具,早非新鮮事;但在社群媒體盛行的今天,假新聞所能造成的傷害與混亂,只會越來越可觀。再者,人性與科技的結合,使得任何一則假新聞——不論合乎邏輯與否——只要夠聳動,都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大規模的傳播,甚至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披薩門」之亂,即為一例。美國做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猶未能抵擋假新聞所造成的社會混亂,身處台灣的我們,更應該謹慎看待假新聞的傳播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