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8/12/05 閱讀推薦:《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作者: 新文化編輯部

「城市」的改造,能導致「人」的改造。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本書作者將自己在英國攻讀都市規劃碩士一年之所學、回臺灣任職工程顧問公司一年之所獲,以及七年來在不同城市生活旅行之所思,結合成書,希望能激發台灣人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力。

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例,1950年代,哥本哈根飽受塞車之苦,空氣汙染及噪音問題嚴重。政府決定將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商業街改成行人徒步區,反對聲浪不斷,商家擔心生意將與車流一起消失,文化評論家說丹麥人不習慣室外生活;但事實證明,設立徒步區後迎來了更多的消費人潮,從此人們愛上這樣的空間,也期待更多這樣的空間。這正是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經典例證。

反觀台灣城市,需要的則是不一樣的改變。舉台北松山機場為例,很多人反對廢除松山機場,認為松山機場很便利,卻忽略了松山機場位處市中心所構成的威脅,2015年2月發生南港空難,從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的復興航空班機,起飛後不久即墜毀於基隆河,機上傷亡慘重,也連帶造成地面人員受害,飛機左翻近90度橫越高架道路上空的畫面,烙印在許多人的腦海中,松山機場的存在,對人口密集的台北都會區所構成的威脅,這才變得清晰起來。不過,這樣的風險,近期是否又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了?

松山機場用地未來應何去何從?其實可以從德國柏林騰普霍夫(Tempelhof)機場的廢除汲取經驗。同樣位於首都的中心區內,德國柏林於2008年關閉的騰普霍夫機場,總面積約300公頃,亦與松山機場相去不遠,是有名的「機場變公園」案例;柏林市政府曾想利用其部分土地進行住宅與商業開發,市民卻並不領情,發動公投否決了該構想,成功捍衛了這塊難得的市區大空地。

台北的人口密度遠高於柏林,將松機用地撥一部份做住商開發,合情合理。然而,住商開發的正當化,能不能讓市民聽到更切身相關的理由?建築老舊擁擠、缺乏公園綠地的台北市中心需要都市更新,廢除後的松山機場,或許也適宜作為都更的遷建住宅用地。如此一來,部份人口被移往市區東北隅,更接近台北科技走廊,整體民眾的通勤里程數因而能夠減少;市中心也可藉此機會多設置開放空間。

台北人也像柏林人一樣值得擁有更大的開放空間,住宅開發的必要性則大於產業用地的需求。如此,我們可以想像,松山機場用地,應簡單分為南北兩半即可:以往東拉直的民族東路為界,南半部作為既有市區的北擴,進行住商開發,原機場航廈可進行以創新產業為導向的再利用;北半部則應與花博園區(圓山公園、美術公園、新生公園及大佳河濱公園)一併規劃,形成位於基隆河南岸、巨大的「中央公園」,為台北人打造真正的休閒天堂。

台灣可以借鏡世界一流城市的規劃──哥本哈根的行人悠閒自在,倫敦的自行車暢行無阻,波特蘭的輕軌活化街道,魯爾的工業區蛻變重生,紐約的住宅追求公義,京都的夜色魅力獨具。透過本書,我們可以去思考臺灣應發展的特色,讓臺灣城市躍身世界一流城市!